四翅滨藜(学名:Atriplex canescens (Pursh) Nutt. )是藜科,滨藜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,又称灰毛滨藜,为盐碱地优良饲草 。四翅滨藜广布世界各大洲的温带、亚热带、干旱半干旱地区,原产美国中西部高原。为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,广泛用于牧场改良、防风固沙、盐碱地改造,是一种耐干旱、干冷、高寒,可以防风固沙、改造盐碱、改良牧场的饲料灌木。
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优良 饲料灌木,对牲畜的适口性较好。其枝叶含12%以上的粗蛋白(其中叶含粗蛋白为21.64%,枝含粗蛋白8.32%)。它的蛋白质含量高,是饲养牛、羊的好饲料。其可饲性、产肉率与其他几种常见的饲料相当。同时四翅滨藜的生物量较大,达23吨/公顷,尤其在冬春雪后不易被雪掩埋,从而可以提高牧区的抗"白灾"能力。立四翅滨藜的灌木饲料林,对于气候 干旱、草场产草量低、牛羊饲草严重不足的地区来说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我国目前的饲料供应缺口很大。据统计,目前我国每年饲料需求量约为2亿吨,但生产总量只有7400万吨左右。
四翅滨藜属于自由授粉植物,其子代分化十分明显,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类型,干型有直立型,匍匐型,叶有常绿,准常绿,大叶型和小叶型,枝条有干梢,不干梢型。
形态特征:四翅滨藜为准常绿灌木,高1—2米,枝条密集,树干灰黄色,嫩枝灰绿色,叶互生,条型和披针型,全绿,长1.5—6.8厘米,叶正面绿色,稍有白色粉粒,叶背面灰绿色粉粒较多,无明显主茎,分枝较多,当年生嫩枝绿色或绿红色,木质化枝白色或灰白色,表面有裂纹,花单性或两性,雌雄同株或异株,花期5—7月。胞果有不规则的果翅2—4枚,果翅为膜质,种子卵形,7月中下旬开始挂果,9月下旬成熟,种子有后熟作用。
适应性及利用:
耐干旱,耐寒冷,在降雨300毫米以下,年平均气温5度左右,极端低温度-40度的干旱、半干旱地区生长良好。
适生范围广四翅滨藜不仅能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上生长,而且能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干旱荒漠,黄土高原,盐碱荒滩和沙地上生长。自90年代开始,先后在西宁、柴达木地区造林试验。柴达木盆地海拔低于2900m地区,包括都兰、格尔木周边地区。四翅滨藜在该地区生长良好。是很好的水土保持,牧场改良和改造沙漠的树种。其早期生长快,能够提早郁闭成林。我国西部地处干旱、半干旱地区,生态气候状况恶劣,荒山荒沟,沙化面积十分广大,森林覆盖率极低,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危害十分严重。土地利用效率极低。由于恶劣生态条件的限制,造林绿化难度大,可选择的造林树种贫乏。随着我治沙漠化工作和黄河中、上游生态工程的实施,造林树种问题也已成为一个影响工程质量、和治理效果的重要方面。四翅滨藜的引种成功对我国西北地区和荒山造林,治沙造林、和盐碱滩改造提供了一个优良树种,该树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,对减少水土流失,提高土地利用率、加快荒漠化治理,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都具有积极意义.